潮新闻客户端余希记者高华生实习生童伟丹
每一面鼓起的风帆背后,都藏着一个关于拼搏、坚守与热爱的动人故事。潮新闻体育频道特推出栏目《帆友故事会》,深入探访一支支特色帆船队,用文字与镜头,记录他们对海洋矢志不渝的热爱与追求。我们期待,通过一个个帆友故事,展现新时代中国航海人勇立潮头、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,书写中国帆船运动发展的时代脉搏,为讲好中国海洋故事贡献“帆”力量。潮新闻《帆友故事会》,每周五,不见不散!
“灵石队”中有一张鼻高眼深的异国面孔——这是一位来自俄罗斯的航海爱好者。与其他多数提前组建的船队不同,这支队伍因赛事而结缘,因海洋成为一家人。
三年前,这群原本以个人名义报名的选手,被赛事组委会“撮合”成了一支队伍。船长周捷回忆道:“既然都是‘临时’组队,不如就叫‘灵石’吧,既有趣又有记忆点。”他本人拥有超过8000海里的离岸航行经验,曾获2022泰王杯双体船组冠军。
灵石队合照
于是,这个谐音“临时”的队名,配上源自英文“Jadeite(翡翠)”的队徽,开启了他们驰骋海洋的旅程。
异国同舟:手势与眼神,胜过千言万语
“帆船是一项极度依赖团队协作的运动,它让我们跨越国籍和语言的障碍。”周捷说。队伍中的Tatiana,是一位来自于俄罗斯东部的美女,在上海工作,与其他中国队员一样,她也长期活跃于上海淀山湖水域,积极参与淀山湖船东月赛及其他帆船活动。这支队伍成为真正跨越文化与语言的“海上家庭”。
“在船上,我们靠的是手势、眼神,面对风浪,我们对海洋的理解是相通的。”周捷表示,“国籍从来不是沟通的障碍,这种文化交融反而成为我们队伍最大的特色。”
船队参加海帆赛
队伍中,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帆船协会的陈亮补充道:“帆船术语本身具有很强的国际性,加上大家英语都不错,配合非常顺畅。”
从东海到印度洋:远洋梦想与实战锤炼
“那是一场真正考验团队默契与技术的挑战。”回顾“东海杯”2025嵊泗列岛帆船赛,周捷的语气中仍带着兴奋。比赛中突然增强的风力让不少队伍措手不及,却成为“灵石队”最珍贵的共同记忆。
大风中的离岸航行极度考验团队协作:有的队员在颠簸的前甲板熟练收放球帆,其他人则默契配合压舷与操舵。“在那种情况下,我们就是一个整体。”这次经历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离岸航行的魅力:“和场地赛完全不同,你需要自主判断航线,团队信任至关重要。”
灵石队船长周捷
周捷每年都会开展一次远洋,今年已经制定了年底穿越印度洋的计划。“打算在海上漂泊一个月,”他坦言,“国外的航行环境确实更加复杂多变,但凭借我们的经验和不断精进的技术,50节风速以下——只要不是台风——我们都能应对。”
帆船即人生:顺风不快,顶风不慢,横风才是真谛
面对帆船运动日益升温,周捷给新人的建议非常务实:“最好的方式是加入一个正规的帆船俱乐部,接受系统培训,并跟随有经验的船长参与航行。”
船队参加浙江省第四届海洋运动会
当被问及帆船带来的最大收获时,队员们的回答出乎意料地一致。“好玩最重要。”周捷笑着说,“帆船对我们来说,不是名利之争,而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。”
船员许峰用帆船哲理形容人生,以帆船哲理比喻人生:“顺风不是最快的,顶风也不是——真正快的是横风”;“当船在横风中越来越快、几乎失控时,别紧张,松开主缭(术语,指控制帆船主帆的绳索)就行了。”
船员在远洋航行中的船上生活
夕阳西下,海面泛起金色波光。“帆船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,也找到了更好的自己。”周捷望向远方的海平面,缓缓说道。在这支临时组成的灵石队中,我们看到航海精神最本真的模样——不是征服,而是共融;不是冒险,而是尊重;不是独行,而是同舟。
策划:宗倩倩巫宏翔
文案:余希童伟丹
股票配资专业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