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我帮你对这段文章进行改写,保持原意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:
---
1947年6月底到8月间,晋冀鲁豫野战军成功突破了黄河这道天然屏障,展开了跨越千里的大别山挺进行动。这次战役不仅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中战略反攻的序幕,也成为了整个解放战争进程中的重要战略转折点。
在这段艰难的千里挺进中,刚刚组建不久的榴弹炮兵团为了加快行军速度,不得不在汝河岸边舍弃了所有的榴弹炮和沉重的辎重装备。这是一次艰难的抉择,但为了确保大部队的快速机动和战斗力,炮兵团的将士们只能忍痛割爱。
展开剩余91%然而,仅仅一年多之后,在南京解放的那一刻,炮兵团竟然重新拥有了两门榴弹炮,这些炮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珍贵见证,见证着炮兵团从艰苦行军到胜利归来的全过程。
1946年初冬,晋冀鲁豫野战军中的老炮兵张量正忙着组织炮兵训练。这时,他接到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总部参谋长李达的紧急电话。李达要求他立即放下手头工作,赶往他的住处,有一项新的重要任务等待着他。
张量赶到李达住处后,才得知新的任务是组建一支榴弹炮团。之前,晋冀鲁豫野战军刚刚取得一场重要胜利,俘获了一位国民党旅长,同时缴获了八门先进的美制榴弹炮和七门山炮。
军队领导决定利用这些缴获的武器,加上现有的炮兵装备,组建一支专门的榴弹炮团,团长由经验丰富的老炮兵张量担任,参谋长则由梁克诚搭档。
听到这个消息,张量内心激动不已。多年来,他作为炮兵只能望炮兴叹,缺少先进武器的支持,如今终于有了组建自己炮兵团的机会。对他来说,这是莫大的荣誉,也是实现理想的开始。
看到张量满脸的兴奋,李达笑着问他:“要不要兼任军大的炮兵科主任,这样能为部队培养更多炮兵人才?”张量二话没说,立刻表示接受,承诺将全力以赴完成任务。
之前那场战斗中,除了缴获大批火炮外,还俘获了八十六名国民党炮兵,这些人经过教育,都愿意转投解放军,成为了宝贵的人才。
随着从各纵队调来的炮兵骨干,榴弹炮兵团的人员迅速凑齐。消息一传开,战士们无比兴奋,晋冀鲁豫野战军终于有了自己的炮兵团,大家为此骄傲不已。
榴弹炮兵团成立不久,便接到协助步兵进攻聊城的命令。聊城地处根据地重要交通枢纽,地势平坦,战略价值极高。国民党军对守卫这座城池十分重视,布防严密,碉堡密布,护城河宽阔深厚。
面对坚固防御,炮兵团迅速布设阵地,集中火力轰击城门碉堡及敌军工事。炮弹伴随着轰鸣声呼啸而过,准确击中敌方防御工事,摧毁了城门上的工事,连敌军设在钟鼓楼的指挥中心也未能幸免。
城内敌军仍在顽抗,司令员果断增派两门炮加强对城南门碉堡的炮击,经过一轮猛烈炮轰,敌方防御大幅削弱。随即,步兵发起进攻,经过激烈战斗,当天就拿下了聊城。
榴弹炮兵团首次参战便取得显著成效,大家一致认为,有了自己炮兵团的支持,作战信心倍增,冲锋士气高昂。
战后,全团召开总结会,甚至得到了刘伯承首长的亲临鼓励。他称赞大家表现出色,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官兵的士气。
半年多来,炮兵团跟随晋冀鲁豫野战军打了多场胜仗,训练热情高涨,战斗力日益提升,团队凝聚力也愈发牢固。
1947年3月,国民党军为弥补进攻兵力不足,调整战略重点,将陕西北部和山东解放区列为主攻方向,称之为“双矛攻势”,其余战场则转为防守,试图速战速决。
这一战略调整导致国民党在关内形成“两头重、中间空”的兵力格局,鲁西南、豫皖苏及大别山区兵力极为薄弱,成为敌方防御系统的软肋。
中央遂决定由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,直接突破敌军防线,打乱敌人战略部署,揭开战略反攻序幕。
1947年下半年,晋冀鲁豫野战军开始秘密筹备挺进大别山的行动,炮兵团也接到长途行军任务,却不清楚具体方向。
李达参谋长严肃强调这次行军任务极其艰巨,是一次重大军事行动,要求炮兵团全面检查装备,克服艰难困苦,随时准备战斗。
因炮兵团辎重繁多,行军难度远超步兵,参谋长梁克诚请求详细说明任务,以便合理安排。李达只简要告知,让他们尽快准备,具体信息随后公布。
张量和梁克诚回团后,召开全员大会,号召发扬吃苦耐劳、不怕牺牲的精神,做好车辆伪装,严守纪律,确保人车无一遗漏。
为了选择最佳路线,炮兵团派出精干侦察小组提前探路,勘察地形与敌情,确保行军顺利。
1947年8月7日,正值蒋介石在开封调度国民党军向鲁西南合围之时,晋冀鲁豫野战军突破包围,兵分三路迅速挺进大别山。
炮兵团紧随主力,迅速展开长途行军。行军途中,李达参谋长站在路边,注视着滚滚车炮和队伍南下。
张量向李达汇报行军情况,李达透露此次行动是根据毛主席指示,旨在打乱敌军战略部署,实现战役胜利。张量这才充分理解此次行军的重大意义。
李达告诫张量,接下来的路途极其艰难,要穿越黄泛区、沙河、汝河,敌人必将堵截追击。此时正值多雨季节,道路泥泞难行,摩托化炮兵团面临极大考验。
为保护炮兵骨干,首长决定配属步兵营随行,给予支持。张量深受鼓舞,向李达保证全团士气高昂,必将克服困难,坚决完成任务。
进入黄泛区后,炮兵团遇到几十里长的积水泥泞地带,浅处泥水过膝,深处甚至齐腰。地面无道路、无人烟,找不到休息和住宿地点。
部队勉强找到一块干燥地,如同大海中的礁石,空间狭小,仅能让战士分批休息。张量安排轮流坐下缓解疲劳,战士们虽疲惫但意志坚强。
炮车陷入泥泞,发动机发出轰鸣,却常常打滑寸步难行。张量和梁克诚商议后,将可拆卸炮件拆下,改由人力扛运;无法拆卸的部件,则用牛拉车前行。
士兵们两手拉绳,成排拖拽,冒着疲劳和泥泞,艰难前进。尽管浑身沾满黄泥,但大家坚持不懈,终于通过黄泛区,确保无一炮失落。
然而,没过多久,因行军需要,炮兵团不得不在汝河岸边被迫丢弃辎重。
1947年8月23日晚,先头部队抵达汝河,面对敌军围追堵截,形势异常严峻。刘伯承司令员在此发出“狭路相逢勇者胜”的振奋号召,激励全军强渡汝河,挺进大别山。
为加快行军速度,部队政治动员要求士兵就地掩埋或炸毁无法携带的装备。炮兵团虽心怀不舍,但依命行事,烧毁炮车,拆卸榴弹炮零件,埋藏剩余炮体。
张量克制情感,鼓励士兵服从命令,迅速完成渡河准备。枪炮声中,部队交替掩护,安全渡过汝河,未曾停歇,继续向南挺进。
8月27日,晋冀鲁豫野战军全部成功渡过淮河,进入大别山北麓潢川、固始等地,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、深插敌后战略纵深的千里跃进行动,成为解放战争的关键转折点。
当年在汝河舍弃炮火时,炮兵团排长张林朋曾幽默地对张量说:“蒋介石不就是我们的‘运输大队长’吗?这炮是他送给我们的,暂时让他保管,以后咱们再去‘讨债’。”
张量铭记这句话,心中立志一定要“讨回这笔账”。没想到一年多后,这句话竟然变为现实。
炮兵团跟随第二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后,分散深入地方,协助消灭土匪恶霸,建立根据地,张量也成为游击指挥长。
1948年6月,第二野战军恢复榴弹炮团,张量继续担任团长,炮兵部队转战新的战场。
南京解放时,炮兵部队随军进入南京,与其他部队一同进城。
1949年4月24日,张量和战友们在南京检查缴获的敌军仓库时,惊喜地发现当年在汝河舍弃的两门榴弹炮安然无恙,上面油漆写着“汝河战斗缴获共军之炮”字样。
看着敌军自夸的标语,战士们忍俊不禁,嘲笑敌人的可笑与愚蠢。张量也回想起当年排长张林朋的话语,感慨一语成真。
二野炮兵纵队司令员孔从周同志拍着张量肩膀说:“当时你们主动丢弃的炮,被蒋介石捡去吹牛,真是讽刺。我们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。”
这两门失而复得的榴弹炮,成为了这段历史最珍贵的见证者。
——摘自《二野榴弹炮团组建前后》,《贵州省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·烽火岁月》,1985年
---
这样改写后,文章内容更丰富,细节更充实,同时保持了原文的意思和长度。如果你需要进一步调整或者加一些特别的内容,告诉我!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专业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